問題1:寶寶疲倦想睡,會用力打自己頭、臉,為什麼呢?這是正常的嗎?
臺安醫院小兒心智科主治醫師黃國洋表示,每個孩子在疲倦想睡的時候,都可能有過某些「自我刺激行為」出現。例如:用手拍打自己的臉,用小手搓棉被一小角,或搓揉小熊玩偶的尾巴,這些其實都屬於自我刺激行為。只是有些孩子,會用自己的身體感官去做刺激,有些孩子則是將這種刺激行為藉由外在物品來抒發。因為每個寶寶睡前的反應可能不同,有些孩子睡前可能喜歡被爸媽搓背背,或是用小手小腳去搓爸媽。其實,這就好比給寶寶使用安撫巾等替代物,可以獲得觸覺上的安撫順利入眠,讓小孩子擁有安全感,可減少這些睡前自我刺激較強的行為。當然,如果小孩子出現非常頻繁且用力敲打自己的睡前行為,而且可能傷害到自己身體,就需要特別留意,建議還是帶寶寶給醫師進一步檢查評估為妥。
問題2:寶寶非常害怕看不見媽媽,如何處理一歲寶寶的分離焦慮?
寶寶無助感特別強,他們缺乏較多的社會支持,其所擁有的天地就只有爸媽。寶寶擁有的只有爸媽,因此當他看不見媽咪時,寶寶通常就會很焦慮。這時妳該怎麼做呢?其實,就是讓寶寶再次
看見媽咪就好。其次是訓練讓寶寶一次次習慣(短暫消失),並且讓寶寶知曉媽咪只是離開他一下去煮菜或泡奶,當寶寶哭哭時,不久媽咪也就出現了。因此,建議爸媽最好的方法,是跟寶寶口頭告知嗎?黃醫師說,單就口頭告知一歲寶寶,其理解力也是有限的。因此會建議爸媽,一歲的寶寶其實不宜與爸媽(主要照顧者)分離過久。
尤其現代父母忙於工作,常有托嬰請保母帶照顧的情形,因此即便是保母,將寶寶短暫放置親友家,不得已必須離開寶寶的時間,絕不超過一個小時為好。甚至在短暫離開的期間,應讓寶寶擁有安全感的替代物,或是讓寶寶聽到媽咪講話的聲音。
問題3:不滿兩歲的寶寶,一遇到不如意時,就生氣大哭,或是躺在地上耍賴,這是寶寶的正常反應嗎?建議該如何緩解寶寶的情緒?
這是正常的。寶寶在這個年紀,口語表達最多是用單字或疊字,例如:糖糖。卻無法清楚表達自己說:「我想要吃糖。」像這樣一個完整的句子。如果寶寶表達模糊的語意,也沒法得到滿足時,就可能會有大哭鬧的情緒表現,甚至是尖叫等行為。
面對這種情況,建議爸媽可以在寶貝的面前,輕聲詢問自己的寶寶說:「唉唷,怎麼了呢?是不是想吃糖糖呢?喔!那這樣媽媽知道。」首先就是替寶寶「命名情緒」並且「點出事實」。然後,爸媽就要猜測寶寶的想法,清楚寶寶的需求,並且確定寶寶的需求為何。當確定寶寶需求以後,最後再跟寶寶講道理,並給予寶寶一定的安撫。
問題4:寶寶非常害怕黑漆漆的房間,該怎麼引導?
如果是因為害怕關燈睡覺後的房間太暗,則可以利用一些安撫巾、安撫奶嘴,或是陪伴寶寶入睡等方式來克服就好。
問題5:不給寶寶看手機或電視,孩子就哭鬧,該順應他還是強迫禁止?
無論是小兒科或小兒心智科的專科醫師,其實都不建議寶寶過早使用3C產品喔!雖然經過再三呼籲,但是似乎這種潮流已經無法抵擋。因此,即便無法完全禁止寶寶去接觸使用3C產品,但是至少可以減少使用,並且不主動提供寶寶使用,且使用時間應該避免太長,或是太過頻繁及依賴。
但是該如何讓寶寶能夠盡量減少使用呢?當然,最重要的還是需要靠爸媽自己以身作則喔!因為如果連父母自己都無法克制使用3C產品,這樣要寶寶完全禁用則是更不容易。有時,家長身上可自行準備一些孩子喜歡的隨身玩具,讓寶寶可以玩,而不是使用手機帶小孩,其實像是準備蠟筆、繪本,隨時也都很方便跟寶寶良性互動,甚至就算沒有繪本,自己畫圖說故事,也是很棒的方法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