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 是这个世界上最美丽、最温暖的词,它不仅是一个称呼,也是一种责任,一声 “妈妈” 蕴含了多少的爱与关怀,也只有在自己当了妈妈后,才知道为人父母有多么的不简单,也才知道孩子是妈妈最伟大的艺术,甚至是当了妈妈才找到了自己,弥补了童年的缺口。

配合着母亲节的来临,以下的几位妈妈们,将与您分享她们在当了妈妈后的体悟和情怀,而这些感觉、体悟,是妈妈们独属的。她们在第一次当妈妈后,如何从挫折中自我调整心态、情绪,与孩子融洽相处,成为最佳的合作关系,让育儿的旅程变得和谐、幸福。

来临的母亲节在此向每一位妈妈们致敬!祝福天下的妈妈们,母亲节快乐!

当我当妈妈了,我才深切的领悟到一个生命从出生到顺利长大成人,是一个多么神圣的过程。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未知数,会有无数的不确定因素影响着我们的孩子,影响着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和面对世界的勇气;而在这么多的因素里,我唯一能掌控的就只有我自己,作为一个母亲,我能给孩子带来些什么、我可以成为一个怎样的榜样、我要如何维护好这份亲密关系以成为她们成长道路上的那位支持者。

这个领悟的发生也是在遇到了 Chloe 老师之后,我在老师身上看到了一种全然不同的教养理念,那是温柔的,充满尊重,还不失力量与边界的教养,让我茅塞顿开:“原来我可以这样跟孩子说话啊!” 很自然的,我就加入了读书会,因为想要知道更多,因为育儿是育己,我深信只有我好了,我的孩子才会好,只有我们一起进步,提升家庭氛围,我们的孩子才会从内在自发的去变好,因为她愿意和爸爸妈妈一样成为更好的自己啊。

记得 Chloe 老师常常说,孩子会因为看到父母每周在固定时间做着同一件事(读书),而学习到坚持,与意志力这件事,因为我们在示范着。原来这么小的一件看似不起眼的生活仪式就已经是一个身教了,我抱着好奇的心态观察着孩子们,果然读书会进行不久之后,我看到了那份来自孩子的尊重,小小孩们会主动问起,今天妈妈要跟老师读书了吗?或是放假的时候也主动问妈妈你需要去准备上课吗?好像是在主动  “让出”  那个时间,给妈妈好好的吸收养分(me time),她们看到了坚持,也肯定着这件你认为重要的事呢。

甚至大女儿在去年一段长达几个月的手指编读书会中,因为一起学习编织和做公益线上教学,而爱上了这个活动。那是一段好几个妈妈们努力学习手指编的日子,孩子耳濡目染学习编织,然后送给朋友,或者教朋友编织,也常常听到她说:“妈妈,我长大想做一个 yarn teacher。” 听到这句话的我是感动的,这应该就是身教吧?

大人们并没有唠唠叨叨的告诉孩子什么是好的、什么不对的,而是拿出意志力,简单的重复着同样的事。孩子就在观察中把她们变成了自己的梦想,潜移默化的在心里种下了温暖的种子。

有趣温馨的事还好多,譬如现在每天早晨上学,姐姐也都会牵着妹妹的手走进妹妹的课室,还会学大人的样子摸摸头才离开呢。可以想象妈妈在门口看着的心情,有多么的感谢这份美好,谢谢孩子们自己的力量,我只需要做好我自己,我们都会看见彼此。

有了三宝以后的日常,我们还是以两位姐姐为主,小奶婴就负责睡饱吃好,姐姐们的情绪状态会是妈妈最先照顾到的,很幸运的我们的小小家庭可以拥有额外的支持,一位保姆姐姐照顾婴儿,这在恢复原本生活节奏方面做了很大的帮助。

在有保姆照顾 4 个月宝宝的情况下,我和爸爸就会轮流准备单独相处的时间给大姐、二姐;没有的情况下,我们喜欢把妹妹背起来,妈妈可以空出两只手跟姐姐们一起做活动,门口、公园捡捡树枝、找找松鼠。

当父母把规则和界限设立好,多一位帮手也可以继续执行着我们的日常节奏,刷牙、洗澡、准备书包、自己穿鞋、负责煎鸡蛋、准备自己的苹果,这些独立的小事还是可以一样的进行着。因为孩子们得到明确的讯息,任何额外的帮助对这个小小家庭里每个人的角色与责任还是不变的。我想这都是取决于父母的态度、身教吧!

我感觉读书会的支持就像一群人一起做着喜欢的事那样,同频的话题,让你不觉得孤单,也不惧怕孩子偶尔的情绪风暴。因为每每我们说出自己的感受或者困扰,都会有另外的一个 “你” 接住,也许是她刚刚经历过,也许只是一句真心的支持。我想这在传统育儿的文化里

还是非常稀有也值得珍惜的,我们不是得过且过的带娃,而是好好的跟自己的情绪相处,被理解被看到,然后又再充满能量的继续前进。

非常推荐给每一个主要照顾者参加读书会,它不仅仅是字面上的 “读” 书,它更是受益匪浅的经验交流,还是那句,我好了,我的孩子便好了!读书会对我来说就是那个可以一起变好的地方。

当妈妈了我才发现我是在养儿时的自己,我有机会再过一次童年。我可以「成为那个温暖的大人」。现在的我长大了,我可以用我小时候期待被对待的方式来回应我的孩子。因此在养育孩子的同时,也在养育我内在的小孩,填补我的童年缺口。

育儿每一天都充满惊喜。以前我会觉得,育儿是关关难过,关关过。我需要和孩子斗智、斗勇。可是现在的我更想明白,孩子和我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合作关系。所以身为父母的我们,需要去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组成最佳拍档。

从怀孕开始,我都一直找方法,一直学习;因为我希望以“打骂来伤害孩子的”育儿方式,终止在我这一代。我要不一样的教育方式,我要做个觉醒的妈妈。我更希望孩子在一个他们感受到爱和温暖的家庭长大。希望他们在长大后在人生里遇到什么样的挫折,他们可以带着这份爱和温暖陪他们去克服挑战,他们也知道随时都可以回到我的怀抱和我述说他们经历着怎样可怕的或担心的事。他们不会因为自己的失败而不敢回家。我希望做到真正的 “家是避风港” ,家人之间是心与心连接的。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持续地学习。学习能让我看到育儿其实有很多的方法,只要我愿意。愿意打开我的心去接纳不同的方法,愿意改变,育儿之路就会比较轻松。当然学习后,不代表孩子的问题就会被 解决”。而是当孩子有

“问题” 的时候,我会同理孩子,也会更有意识地觉察到我的感受与状态,然后调整和包容。同时,我觉得在学习的过程里,我也做了很好的示范,让孩子知道,成人也需要学习,我们也有不懂的东西。

在机缘巧合之下,我接触到 Chloe 老师的读书会,在第一堂试课时我就爱上了,这里给我的感觉真的很舒服,很安全、很和谐。大家都是抱着一起成长,互相陪伴和支持的心态。举个例子,在有一次读书会的课外活动--泥塑课,老师教我们做「儿童观察」我没听清楚指示因此结果做错了。当我发现我做错的时候,我第一个感受就是,“死定了,怎么办?”。结果,老师和其他同学们都非常温暖的包容我,安慰我说 “没关系的,我顿时觉得松了一口气,从这个经验里我察觉到,每一个人都有怕做错事的心态,当犯错被接纳是一种很棒的感觉,读书会给了我安全感,这让我反省,我作为妈妈,我是否有为孩子创造这个安全的氛围呢?当孩子们犯错时,我是否有像老师同学们这样来接住我吗?我明白世界可能是冷漠和现实的,可能其他人无法去包容我的孩子,可是那我身为妈妈就应该建立一个安全感,松弛感和温暖的家庭氛围。站在孩子身边和肩并肩的去面对世界,让孩子有力量去做自己。

 

自从我了当妈妈,我才真正的体验 “责任” 它不是孕育、喂养就足够的,“健康”更不是必然的。大儿子出生后我们夫妻依旧在邻国打拼,交由保姆日夜照顾周末才回家。

这样的日子到了孩子接近两岁我也开始意识到周末带他回来的相处时光实在不足,很庆幸我们当时遇到的保姆非常疼爱孩子,当时的我们觉得我们得到很好的 “支持”。

接着二儿子的早产过程让我度过了漫长的 1 年,当时的我对小儿子的健康和大儿子(4 岁多)学习的进展开始有了迷茫、需求建议和方法,想了很长一段时间~最后回到自己时,我做了决定 “还是自己回来照顾吧!” 

我从未想过我希望成为怎样的妈妈,所以要回来自己照顾孩子对我来说,这挑战是我工作以外的另一种 “无法预测” 的挑战。我像是回到新手妈妈一样,只是孩子已经不再是新生儿了。孩子每个阶段都有他的不同发展和成长,现在回头看~怎么我好像是 “无意识” 的在带孩子。以原生家庭的经历,我的内心是有各种的 “我不要像我妈那样” 的画面常常出现,警示我自己。而这 7 年里我也努力学习着各种育儿方式,想着如何与孩子更加融合相处。我试过打骂、惩罚,也试过 “爱的教育”……而这些经验都让我体会到当妈妈好难啊!而每一次和孩子内耗后想要重新站起来时,又被生活的大、小事影响着情绪。

去年光的引领下,我得到机会参加 Chloe 老师的《五把黄金钥匙》读书会。还记得当时的我真的是遇上了教养上瓶颈,我疯狂的恳求老师允许我同时参加另外两本书《病是教养出来的》和《北欧生活教养》读书会,相信我的诚意打动了老师吧,她带领我和其他妈妈一起边读书边练习棒针编织,这些体验都是美妙又感动的。当然我也正在把所学实践在家庭生活中。也许老公也看到孩子们的成长和改变,我们的家进入了另一种家庭氛围,这是我一直以来从未有过的稳定感!

今年年头 Chloe 老师继续开读书会时,我邀请爸爸一起来学习,他非常爽快立刻答应。我的感受当然是很幸福的,而那份有意愿一起同行的心让我感觉到在教养的路上我是被支持的。同年同月同日一起当父母的,愿我们的教养和相处能达到 “一致性” 的理念,温暖这个家。

也许是……她在彩虹桥选中了我们这家时已知道我们会视她如珠如宝,折翼的天使来到我身边,2019 年出生的妹妹(在经历 MCO 阶段时还是个小宝宝)。如今成长中的她带有一些特殊儿行为,让我在忙于哥哥们学业之余,除了需要留下更多时间和精力去陪伴她以外,更多的是接下来我该如何支持她 “成长”。 

一地鸡毛的日子里,除了稳定的情绪还是稳定的情绪!很多时候我们的 “不允许发生” 是因为我们不想孩子那样做、没有时间陪她耗、我要你这样等等。在孩子没有足够感知他的界限前,我愿意给他多一些时间去 “探索” 调适自己,孩子可以怎么做(而不是不是试探我的界限)。举个例子,以前早上上学前的时间总是在赶鸡、赶鸭似的状态,后来我从学习中厘清了育儿方向,当我认真看待他们需要多长时间之后,我提前了他们起床的时间,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自理、磨磨蹭蹭等等。由于时间 “变得” 充裕了,节奏上就少了 “急躁”。后来我们还进展到无需调早起床时间,却还多了一个吃早餐的时间,而且还是准时出门上学的。一个融洽的早上氛围给孩子和我都开启了一个愉悦的一天!

妈妈:詹轩琬     爸爸:邹孙俊      儿女:邹靖蕾(女) 7岁、邹靖琰(男)3岁

当了妈妈之后我才发现有一种爱是可以绵绵不绝的,有了第二个孩子也丝毫不会减少我对大宝的爱。也从没想过我的耐心的包容度是这么的大,尤其我的两位敏感孩子小时候睡眠浅而短,当妈之后发现原来自己还能有一天睡少过 5 小时,还能 “打怪兽” 的潜能;在面对孩子的哭闹和纷争时,我可以耐住烦躁的心、放软身段、轻轻地抱着或牵着孩子们,接住孩子的情绪,让他们好好地生气、难过,我从来没有想过我会成为这样的一位母亲,第一次用温和的态度面对孩子暴跳的状况时,我居然也被自己这样的举动疗愈了,很喜欢这样的自己,喜欢这样舒舒、服服当妈妈的我。

殊不知当妈前,我原以为我是那种为求孩子品行和学习,会用很严格的育儿方式的那种妈妈,毕竟我也是那样长大的;当妈后的我却截然相反,我不喜欢日复一日面对孩子教养问题,天天用生气来 “解决” 事情,幸运的是,透过学习,我渐渐变成我梦想中的母亲,也对自己从内而生的改变感到感动。很欣慰的是和孩子在一起的这 7 年里我都还不需要动用许多家庭所谓的 “尚方宝剑”,也不必天天上演 “1~~2~~3” 口诀。这些年下来,我已经练成了可以和孩子好好说话,好好商议事情的必要性和后果,不一味地威胁恐吓或诱利逼迫来达到我要的,这也归功于我的另一半有很好地和我一致性地实践教养模式,再者就是身教的重要性。

在大学时我曾与朋友们谈到结婚及生育课题,当时的我自认个性不适合有小孩,我是超级爱睡觉、爱玩、脾气不好又固执的少女… 但是一切在婚后就改变了,自从怀孕后就从不同的管道学习育儿,最简单的先是看书和收听广播,再有点时间就上工作坊,在一次次的课程里,不同的老师都让我看到一个重点:育儿先育己。重点离不开把自己调整好了,育儿也不一定是焦头烂额的了。后来还坚持上每周一次的读书会,与老师同学们有了互相支援的力量,在育儿路上给自己配备了一份坚持。

在上 Chloe 老师的读书会后,改变我最多的是身体力行的意志力锻炼,先是对家务和做饭都不再如之前那般埋怨嫌弃,反而是欣喜地接受,也真心愿意为家庭而做。收获最大的是见识到老师给予大家的温暖,这对我在育儿和教育的路上有了更多的信心和底气,更是习得了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回想许多时候,是孩子不能,还是我们对孩子的期待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