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已经3岁但还不会说话,不太喜欢理睬人常一个人玩,有时玩得太过兴奋,会一直甩手与转圈圈……”,父母常会质疑孩子到底怎麽了,他是一般人所说的自闭症吗?他会一辈子都这样吗?有什麽方法可以帮助他?是遗传吗?这些都是父母常见的疑问。

自闭症的认知
“自闭症”是在1943年由美国一位 Kanner(肯纳)医生所发表,当时他发现有一群患者在儿童早期语言表达力差、对人疏离、抗拒改变与从事重复的动作或行为,当时曾被认为是一种早发型的精神分裂病,也曾被认为是因为亲子之间互动障碍所造成,但目前倾向认为是一种神经系统发展障碍(脑神经细胞组织与分化过程失败),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无关,也不是一种精神病。

自闭症的患者多半在3岁之前就有症状,常见小孩在18个月大时仍没有语言能力或者严重落后(特别是没有非语言的沟通能力),或者原本有语言发展但之后却又逐渐丧失语言能力,与照顾者间的互动怪异不太喜欢给人抱,不太与照顾者有眼神接触,常有一些奇怪重复的动作或行为,不会假装的游戏、没有社交互动的动机,有1/5的患者有一些独特的天才能力如记忆、数学计算等,但大约有3/4患者合并有智能障碍,即使发现有明显脑部功能与构造上的差异,但目前仍无生物学上的检测可以证实此疾病。



自闭症在一般人口的盛行率有1/1,000,有强烈的基因遗传性,手足之间的发生率有2~6%(约为一般人的50倍以上,如果是自闭男童下一胎自闭症的机会为7%左右,但如果是自闭女童则下一胎自闭症的机会为14%)。

初期症状
6个月大时没有大笑或者其他快乐的表情;9个月大时没有与大人之间的声音、情绪与表情互动;12个月大时没有牙牙学语的表现,没有肢体的非语言动作如指东西要吃、挥手再见等;18个月大时仍然没有有意义的单字;24个月大时没有出现有意义的片语,也不会模彷或重复等。比较能准确判断自闭症的时间点是在24~36个月之间,若合并严重智能障碍或者人际互动能力越差,通常越容易提早被发现。

自闭儿也可独立生活
一旦被诊断为自闭症终其一生都脱离不了此问题所造成的影响,但其预后确有相当大的不同,大约有3/4的患者预后不佳,但有1/4 可以完成学业与过独立的生活, 这1/4 的患者多为高功能性自闭症,一般来说语言、智能程度与环境适应能力常被做为判断其有否能独立生活的指标,其中特别是语言能力影响的成分达80%,特别是在6岁之前就发展出有意义的语言与一般沟通能力,就有比较高的机会完成学业、独立生活与找到工作。




对自闭儿抱持积极态度

首先不要有先入为主的观念,认为小孩长大就会好,特别是一些2岁还不会说话的小孩,祖父母常会认为以后就会说话,但若合并其他社交与沟通障碍的时候,一定要尽快寻求儿童精神科的诊断与协助。

不要悲观的认定小孩未来一定无法独立或需要其他人照顾一辈子,自闭症确实是一个在目前医疗能力无法治癒的疾病,但经过早期适当的教育与训练(最好3岁以前),如果能发展出适当的语言能力与环境适应技巧,独立生活的能力并非不可能,儘管其交友能力终其一生都不太好。

在提醒父母“你的孩子可能有自闭症”的时候,父母心裡都相当难过与不捨,也会尽可能地想要反驳医生的看法,甚至寻求偏方或对未来抱持负面观点,然而临床上发现这些患者经过早期疗育后,不论在语言与人际互动上都会有明显的进步,或许他并不能像其他孩子那麽的“社交活跃”,但由于其对事情的执着,对于他喜欢的事物可以花更多的心力来做,成就反而更高,所以期待父母不要放弃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