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庭老师 

一个人生初期经历了绝望但重获自我主宰钥匙的凡人。提倡改革不健全的亲子教育,终极目标不在解决孩子问题而是唤醒忙碌生活中的家长们觉察“原生家庭的包袱“的副作用及学习赋予孩子具备生命力、身心快乐的人生起跑点。


部落格
https://geraniumcoaching.wixsite.com/website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AiTengParentingCoach



儿童的定义
按照《儿童权利公约》是一项承认儿童的各项人权的国际公约(参阅《儿童权利公约·常见问题》),“儿童”的定义指18岁以下的孩子。医学界则将儿童规定为14岁以下作为医学观察年龄段而现代人则大多认为儿童是年龄小于少年的孩子。
 
亲子教育的目的
亲子教育的目的在于培育儿童的健全人格。儿童在成长旅途必须得到父母充分的理解及支持方能好好在每个阶段正向发展。人格,基本上可理解成我们眼中所看见一个人的特质总合(能力、气质、性格等),例如:我们会按照第一次认识某个人而决定自己留下的印象。

情绪与我们形影随行
每一天,从我们起床睁开眼睛直到再次入睡的过程中,您是否计算自己在一天一共经历了多少种情绪?而情绪本身它不会真空存在。情绪的产生一般上有三个方向:
(1)与过去发生的经历有关
(2)新的经验带来新的情绪感受
(3)个人偏见、成见所致
 

情绪ABC理论
按照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艾利斯的情绪ABC理论(A-促动、触发事件或经验、B-信念、想法或看法、C情绪反应、情绪结果或行为效果),家长们能初步解读孩子情绪与认知的关系变化及透过正确理解,为孩子作出更具支持性的引导和调整。
以下是为两个孩子依据情绪ABC理论作出的简单分析与对比:
 


#1
可宁是个自信、阳光的孩子
A. 报名了歌唱比赛 
B. 可宁是个自信、阳光的孩子,她非常期待比赛的到来,更难以掩饰如果获奖的兴奋与骄傲感觉。
C. 所以她非常开心并积极练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状态。
#2 伟博具有歌唱天赋但看起来总是较悲观、缺乏自信的
A. 报名了歌唱比赛 
B. 他认为自己表现一定不好,直觉告诉他这一次的比赛胜算不高。
C. 他为这一次的挑战感到压力不已而无法高兴起来,过程中还显得闷闷不乐。
 
按照可宁与伟博的认知(看法),他们对参加歌唱比赛所展现出来的反应和举动天渊之别。这是因为每个人对人、事、物及给自己的评价都不一样。伟博的自信不会因为父母的语言上的劝告与鼓舞而大幅度增长。反倒父母如果能洞察伟博认知上的缺角,透过实际行动与体验(安排一些能让孩子征得新突破的体验、克服一些孩子认为自己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等等)帮助孩子一次次发现自己原来是个有能力的人,孩子会因为亲眼见证从而信心大增。父母带动孩子的过程就是改变孩子对自己负面看法最佳途径。在我与孩子们心灵沟通的旅途同时发现,现代的孩子无法单凭道理或理论就能觉醒、领悟。他们极需要我们给予新的体验、铺排而理解我们所谓的“道理”。
从儿童感受的视角而言,家长需避开以下几项动作:
1. 一味要求孩子懂得自我克制、能达到自我降低某种负面情绪的干扰。
2. 在孩子情绪起伏很大的当儿强迫孩子必须理性、冷静,导致孩子感受到更大的压迫感而不是同理、情感支持。
3. 在没有合适的引导之下希望孩子能自我改善毛病。
自我反思:
1. 孩子惯有的负面情绪从什么时候开始?
2. 问题出现时,我给予孩子的聆听足够吗?
3. 孩子对有关的人、事、物的负面视角,我是否每次先多方位作理解而非马上给孩子说教的?


供贵社参考的资料来源
1.《儿童权利公约•常见问题》
https://www.unicef.org/zh/%E5%84%BF%E7%AB%A5%E6%9D%83%E5%88%A9%E5%85%AC%E7%BA%A6/%E5%B8%B8%E8%A7%81%E9%97%AE%E9%A2%98
2.阿尔伯特·艾利斯 情绪 ABC理论  https://zh.m.wikipedia.org/zh-my/%E9%98%BF%E5%B0%94%E4%BC%AF%E7%89%B9%C2%B7%E8%89%BE%E5%88%A9%E6%96%A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