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出生的新生儿,免疫系统不健全和体温调节功能差而易受感染,所以护理新生儿必须细心。新生儿对环境温差的变化会产生不适应,室内温度应保持在25℃至28℃之间。他们的衣服和尿布也应以柔软和容易吸水的棉织料为主,布色免染料以减少染料对新生儿皮肤的刺激。宝宝的衣服要宽松,不妨碍肢体活动易穿易脱。
由于新生儿头部散热较大,环境温度较低时应该戴小帽子。尿布也应该勤洗勤换,在每次排便后用温水清洗屁股和更换,并外涂适量护肤油以保护宝宝脆弱的皮肤。
婴儿出生后断脐的残端部位干燥,遮住脐带根导致一些分泌物不易排出而造成感染。所以,每日清理新生儿脐带残端应用酒精消毒,从表面到脐带根部清理干净以防细菌感染,尿布也不要盖在脐部上以防止尿液污染脐带导致细菌感染。一般两周左右脐带会自然脱落,脱落后必须清理多几天。如果脐带脱落后伤口不愈合产生脓性分泌物或发现肉芽形成,就必须带宝宝去看医生。
婴儿在刚出世时会出现多哭闹的状况,那是为了促使肺内液体的回收。出生后建议在一小时内让宝宝吸吮妈妈的乳房,这样可刺激乳房尽早产生乳汁,也在吸允的同时获取乳头、乳头周围皮肤和乳管内的细菌,促进婴儿肠道菌群建立。分娩后大多妈妈不会马上分泌乳汁,但正常新生儿体内的脂肪可以提供出生后72小时内婴儿所需的能量。
一般出生后宝宝的体重在第一周会下降大概7%左右,如果体重下降多于7%,宝宝湿尿布量不多和黄疸指数飙升,那么就应以挤出来的母乳或配方奶定时喂养。
婴儿饥饿的早期表现是动作增多、逐渐不安,然后才是哭闹。新手妈妈在发现宝宝早期饥饿表现时及时亲喂可以减少宝宝抗拒在太饿的时候亲喂。若喂奶后突然哭闹,这可能跟排尿便或肠气等有关。
婴儿溢奶现象多是生理性食道下端比较松弛,在腹压增加时出现的返流现象,不需特别治疗。这种情况在几个月内会逐渐减轻直至缓解。给新生儿喂奶后拍嗝,可以减少溢奶或肠气不适状况。
很多纯母乳喂养的婴儿黄疸可持续两至三个月。只要出生后一周内的足月健康婴儿黄疸水平不超过290mmol/l(17mg/dl),就没有必要接受照光治疗。一周内婴儿的黄疸水平是否需照光与生后天数有关。纯母乳喂养的妈妈不需要轻易暂停母乳喂养、接受不该接受的配方奶粉或轻易服药退黄。两周后宝宝持续黄疸但喂养足够,体重增加,发育良好健康,排便现象正常的情况称为母乳性黄疸,可能与母乳中缺少一种酶有关,但不会对婴儿有不良影响。
3 周至6个月以内的婴儿常见肠绞痛问题,主要是因肠胃发育不成熟而跟惊吓或缺钙无关。婴儿在这时期会出现易哭闹、睡眠不安、易打嗝或吐奶、排便费劲力气但大便不干等等的现象。宝宝也在这时期喜欢被抱着或趴着但不喜欢平卧、排气次数多但生长表现正常。宝宝在这时期往往因哭闹引起家长错误认为频繁饥饿致使喂养频繁,出现更多肠胀气和超重等问题。在婴儿肠绞痛发生时,可让婴儿俯卧在妈妈胸腹前、飞机抱、顺时针按摩腹部、口服西甲硅油和采用益生菌来缓解肠绞痛。这段时期耐心”等待”是必须的。
另外,新生儿期可因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不足和钙缺乏而导致低钙血症而致使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出现手足搐搦、喉痉挛,甚至全身性惊厥。维生素D在促进骨骼发育方面也很重要。正常婴儿每天需400国际单位的维生素D,而母
乳中维生素D的含量少,所以推荐每天另外补充400国际单位。配方奶粉喂养的婴儿一般每天进食600-700毫升配方奶粉时可不用另外补充。
部分新生儿在2-3周大时脸上会开始出现一些痘痘。这现象与热无关,痘痘的出现是出生后戒断来自母亲的激素有关,称为新生儿痤疮。这段时期建议保持婴儿面部干爽避免捂热,特别是母乳喂养后用柔软干净的面巾纸轻轻的擦干婴儿面部,不建议涂油避免情况恶化。此外常见的皮肤疹是新生儿身上红色、高出皮肤的红疹,这种情况称为新生儿红斑。红斑分布于躯干或四肢,没痒感,与干燥空气、浴液等刺激有关。新生儿红斑通常在3-7天内自行消失,不需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