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孩子的年纪越来越大,个性特质也会越来越明显,因而有些父母注意到孩子与同侪相处不太顺利,原因并非不愿意分享、不懂得合作,而是因为基于太“好胜”,故选择远离同侪。
孩子好胜心从何而来?
性格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举凡父母的教育方式、环境影响等,或多或少都会左右孩子的个性,心理师说:“父母经常鼓励,孩子就会勇于尝试。”由此可见,父母在孩子的个性形成演化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孩子为何好胜心如此之强?以下提出几个可能原因供参考:
● 父母过度讚美
我们都知道讚美的言语可以增加孩子自信心,适当的讚美也有助于亲子关係,但若父母事事都讚美、不分青红皂白,则可能适得其反。例如:父母可以在孩子完成一项成就时给予具体讚美,而不是一直无谓的告诉他“你好棒、好聪明,你是最厉害的!”,如此一来,孩子的自尊与自信心过高,在遇到挫折时,便无法接受“自己不是最棒的”这个结果。
● 特殊的个人特质
若您的孩子为独生子女,更要在教养上谨慎,许多研究结果显示,独生子女的受挫力更低,这是由于父母处处忍让、妥协的结果。当孩子与同侪一起进行游戏时,同侪并不会给予相同程度的“礼遇”,因此,让孩子感受挫折,使其选择与年龄较大的团体互动。
另外,一般家庭中父母对“男女生”的教养态度也有差异,例如:希望女生能安于室、文静、内向就好,但对男孩子却会鼓励他们竞赛、期待他们尝试,因而造就更多小男生好强、不服输的心态。
● 未建立输赢的正确观念
许多父母都会用“比赛”的方式来“鼓励”孩子,例如:和爸爸比赛谁吃饭较快、与兄弟姐妹比谁穿衣服快等,赢的那方经常得到鼓励与奖赏,因而使孩子对输赢意义的理解太过简化,任何事情都觉得“无论如何赢了就是比较棒”、“输了表示我做不好”。另一方面输赢所带来的内心感受,也是让孩子执着自己表现的原因之一,像是孩子渴望赢得竞赛后获得他人的讚赏及重视,且不懂得处理输掉竞赛的失落感,觉得自己是输家、能力差、很丢脸,因此,父母应该替孩子建立正确的输赢观念,让孩子知道“输赢”所代表的意义并非他们所认知的如此极端。
● 对自己的能力不理解
心理师指出,明白自己能力在哪裡的孩子,拥有较佳的受挫力,例如:知道自己投球不可能像其他大哥哥般投得那么高、远,即使投球的抛物线不如预期,亦不会感到挫败,但若不清楚自己能力的孩子,就会因为表现不如其他年纪较长的大哥哥们而觉得灰心。
陪伴孩子度过挫折时刻
挫折带给每个人的心情感受不太一样,包括有些人在挫折的当下,选择放弃或逃避;有些人在挫折后,会突然平静而没有感觉;有些人会痛哭、大声咆哮;有些人会垂头丧气、不发一语;有些人的挫折回復力比较快,选择继续面对挑战。
● 尊重随之而来的情绪
当孩子受到挫折,即他们的需要不能被满足时,可能会出现焦虑、愤怒等情绪,甚至伴随行为或言语的攻击,在这样的状况下,许多父母都会立刻出面安抚或协助处理他们的情绪与行为,但其实爸妈可以试着不要太快介入孩子受挫折的状况,让他们感受一下失败的滋味。
另外,也常见父母安抚时,脱口而出与孩子背道而驰的观点,例如:父母可能会说“不过是积木倒了,又不会怎么样,干嘛这么爱哭”或“玩具坏掉了,就别去玩、不要理它就好”,如此以大人的观点来反映孩子的挫折,虽然本意是希望将他们拉出失败的情境,但却牴触孩子的反应与意愿,其实,受挫时出现的行为反应,对小朋友来说只是第一时间的直接情绪反应,很多小朋友其实是愿意继续尝试。因此,学习尊重孩子的挫折是父母应该学习的课题之一。
● 支持、安抚、同理
当失败事件发生时,父母可能会依照不同事件而祭出不同的处理方式。然而,与其着墨于“使孩子失败的事情是否太困难?”不如花些时间同理孩子的感受,如前文中提到,爸妈护子心切,在看到孩子受挫时,可能会以不适当的言语做为安慰的手段。举例而言,孩子在公园和其他小朋友玩猜拳,赢的人可以先玩盪鞦韆,结果孩子猜输,父母却告诉他们:“没关係,盪鞦韆又不好玩,以后我们都不要玩就好了!”如此一来,孩子不但没有机会感受自己的情绪,而且当下次发生类似的事件,他们仍然不知道该怎么处理。让孩子理解父母是明白自己的情绪很难过且为何而难过,当情绪被支持,会更有助于他们安然度过每次的挫折。
提升孩子受挫力的7方
爸妈或许仍对自己该採取何种应对方式感到茫然,为了让孩子能够放下得失心、学习当输家,以下提供7个小祕诀供父母参考,将生活中每次的突发小事件,昇华成孩子的受挫力培养皿,并且持续鼓励、陪伴孩子尝试新事物。
第1方法.辨识压力源
孩子为何输不起?是否与父母或自己的期许所造成的压力有关?抑或只是害怕成为输家后的失落感袭来?抗压性与受挫力有相当密切的关係,因此,引导孩子认识自己的压力是相当关键的事,带领他们思考并说出压力的来源,找出会影响自己情绪与行为的压力,才能够更一针见血的解决当下的情绪,找到纾解的方式及处理问题的策略。
第2方法.少比较、降低得失心
父母经常不知不觉在孩子面前进行比较,诸如“你看其他小朋友都会数1~10的英文”、“哥哥都能自己吃饭,你为什么还要人家喂?”,其实孩子并非不能被比较,甚至在他们成长与学习的过程中,比较往往不请自来,但当父母经常不自觉谈论起他人与孩子之间能力的差异时,就很容易让孩子过度聚焦于这些高低比较的结果中,感到患得患失,甚至忽略自己的努力与能力,再加上父母的态度若未适当表达,会让孩子产生错误的联想,即使父母没有要求孩子获胜,若成功时大力讚赏、失败时却未给予鼓励或安慰,甚至表现出可惜的模样,便可能加重孩子的得失心。
第3方法.预防“多做多错”
父母可能会发现有些孩子在面对挑战时,会刻意将达成目标降低,好让自己能轻易达标,不受挫折所苦。心理师指出,很多父母会抢着替孩子处理周遭大小事,但这样的结果不仅使其失去练习打理自己的机会,也缺乏体验成功及失败的经验,长久下来,有些孩子会认为“反正我就是做不到”,出现故意将事情搞砸的行为,期许父母能接手去做,此行为会导致幼儿行事退缩、缺乏尝试的勇气,并且失去自信。
第4方法.引导接受自然结果
有些父母注意到孩子缺乏输家风度时,可能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只好过度模煳竞争失败这件事情或不去戳破孩子输的事实,以扯开话题或提供不适当的安慰(例如:买礼物给孩子,让他们好过些)等方式来迴避难熬的时刻,但这样的方式反而让孩子在面对失败时,缺乏处理、反省与纠正自己的机会。
事实上,失败是很好的机会教育,父母应从小培养孩子承担后果的能力,强调在过程中的付出,是否呈现积极努力、有无进步、是否享受乐趣等,如果一味顺着孩子逃避失败而总是放水,只会让他们缺乏体会成为输家的滋味。
第5方法.父母的合理期待
幼儿的言语表达行为尚不成熟,甚至有些孩子的发展比起年龄相彷的幼儿们来得慢些,若父母不理解或期待过高,对孩子来说,这样的挫折是很无辜的。心理师提醒,许多发展跟不上进度的孩子,通常在5、6岁后都能顺利跟上其他孩子,多对孩子的情况做一些理解,才能给予合理的期待范围,不必急着以比较或其他方式激励,让孩子感受多馀的挫折。
第6方法.体验镁光灯外的世界
多数孩子喜欢被注意、肯定、讚美,并尽可能展现自己好的那一面,若自己不完美的一面也被看见,会是什么心情?尤其是现在少子化,每个孩子打从出生起,都是家裡的最大焦点,当他们不特别受注意时,该如何展现风度?父母可以试着试探孩子是否愿意担任不被注意的角色,例如:故事中的配角等,使孩子知道每个角色都有要诠释的特色,即使自己不是主角或赢家,也能用正确的感受来接纳。
第7方法.扮演输家大学问
从好的角度来看,孩子在乎输赢、好胜心强,其实某种程度上可以达到激励自己的目的,但除了喜欢担任赢家,也同时要具备输得起的胸襟。父母平时除了多演练未来遇到挫折的情境与策略,也可以透过绘本故事或日常生活,让孩子理解他人遇到挫败时的感受及纾解方法,透过不同方式认知“输赢”轮流发生在生活上是很正常的事,带领孩子採取正确的态度看待成功、挫折、失败等各种挑战,从中获取得以转换成正向的力量,进而聪明因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