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孩子突如其來的情緒反應,爸媽不需要用威權式的管理,只要加強孩子認識與調節情緒,就能緩解因情緒問題衍伸出來的影響,也能讓孩子整體發展更順利。如果孩子欠缺學習認識各種不同情緒的機會,孩子可能會不知道自己怎麼了,也不懂得如何調解情緒,可能會用很原始的方式來表達情緒,像是遇到挫折就丟玩具或破壞別人的玩具,如此一來同學會對他有不好的印像,導致人際關係變差,老師也容易對孩子有負向印像,影響師生關係。情緒發展延伸很多問題,包含孩子怎麼看待自己、如何和人互動,甚至如何解決問題,而這些問題的根本之一來自於孩子對情緒的認識、表達、調節是不理想的,而且小時候沒有處理好,年紀越大,影響層面就會越深。
教你辨別孩子情緒訊號
若想了解孩子的情緒訊息,首先要對孩子的表情、聲音、行為有一定的敏銳度,像是孩子哭了可能代表不同的情緒,是代表肚子餓還是撞到東西,或是假哭。當爸媽了解孩子訊號的含意時,就能更快做出合適的回應,比如說寶寶大哭是因為肚子餓,這時就合理的回應寶寶說,「你肚子餓了對不對,要泡奶給你了。」而有時寶寶假哭是想表達怎麼沒有人來關心我。李思儀心理師建議,要對孩子的各種反應感到好奇,尤其面對還沒有語言能力的孩子,觀察孩子的表情、聲音、動作,就較能掌握孩子透過聲音、表情要告訴你的情緒訊號。
怎麼都講不聽?其實孩子只想告訴你...
當孩子還小的時候會有種「不知道自己怎麼了」的狀況,因為發展尚未成熟,孩子內在的狀況是很混亂的,他會覺得自己很不舒服,但不知道怎麼了,所以他會一直無理取鬧,或用很原始的本能反應不適,例如:哭鬧、在地上滾或丟東西,來表達情緒。
另一種狀況是孩子不知道比較複雜的情緒,像是忌妒、捨不得,所以都用生氣表示,如果他認知的情緒較少,卻遇到複雜的情緒狀態,會讓孩子沒有辦法表達自己到底想要怎麼做,但在旁人看來就是在發飆、丟玩具、大哭,這些干擾破壞的行為,但其實孩子內在有很多說不出來的情緒,只能用外顯行為來表達自己很不舒服。
因此平時可以教孩子認識各種情緒,例如:孩子兩歲至兩歲半以後,就可以透過描述孩子的行為或閱讀情緒相關的繪本,讓孩子去認識不舒服的感覺是什麼,把不舒服的感覺命名,像是害羞、害怕,讓他去體驗並認識情緒,等到孩子學會情緒,就能把抽像詞彙和他的感覺以及行為連結起來,讓他能更清楚表達自己的情緒。
孩子大哭鬧,爸媽先做這四步
當孩子有情緒時,照顧者首先要不讓自己隨孩子的情緒而起伏,當孩子正在哭鬧發飆,照顧者就要保持冷靜,先把自己的情緒先隔離,讓理智先出來,跟自己說「孩子現在有狀況,那我先處理他的狀況,雖然他讓我很生氣,但我先把自己的情緒放下,來看我可以怎麼做。」李思儀心理師表示,這是最重要的一步,如果父母的情緒不穩定,在處理孩子的問題時,就比較容易出現比較不合適的話語或行為。
第一步,爸媽的情緒要先平靜。
第二步,觀察並了解孩子在什麼樣的狀態,以及為什麼會有這個情緒狀態。
第三步,同理他的情緒,幫他把他的情緒講出來,告訴他,他發生了什麼事。
第四步,等孩子情緒穩定,可以引導他如何調節情緒及解決引發情緒的問題。
情境題:孩子在百貨公司哭鬧想買玩具!
1. 帶孩子到旁邊安撫他,等他情緒平穩一點,也讓自己平靜一下。
2. 觀察並了解孩子的狀態,了解孩子沒有辦法買玩具很難過。
3. 如果他比較小,可以抱著安撫他,先同理孩子的情緒跟他說「我知道你很難過」那媽媽在這裡等你情緒平穩一點。
4. 若是2到4歲的孩子,等他平靜下來,可以試著轉移他的注意力,問他說,「肚子有沒有很餓,剛剛哭好久,我們去吃飯好不好」,在情緒的當下,可以做安撫跟轉移。之後,再找機會示範與教導孩子合適的情緒表達方式。若孩子的年齡大一點,如中班、大班左右的孩子可以跟他討論,下次遇到同樣的狀況,可以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