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薇(化名)生完女兒後,婆婆來醫院探望,第一眼看到寶寶就說:「好可愛!但如果是男生就好了。」看到曉薇虛弱躺在病床上,慰問道:「辛苦了,趕快養好身體,下一胎拼個男孫。」聽到這些話,曉薇好難過,在她心中孩子不分男女,都是心頭肉,她如何靠老公跟婆婆溝通呢?
臺安醫院心身醫學科主治醫師許正典表示,重男輕女觀念在華人或東方地區很普遍,在偏父系的國家,這是一種文化習俗,認定男性才能傳宗接代、並且保守家業;認為女兒長大後是別人的,會將家產分出去,因此不論如何一定要生男孩。所以當長輩表現出重男輕女的態度時,先別急著指責他們,應了解他們的時代背景,再進一步說服他們,如民法規定子女可約定從母姓或父姓,女性也能擔任祭祀工作等。讓長輩知道,時代已逐漸改變,這些事並非只有男生可以做。
比較在意別人想法的準媽咪,產前在面對公婆有意無意釋放的一些生男壓力時,就會感到焦慮。懷孕後,產檢時如果知道胎兒性別是男生,就會鬆一口氣,若是女生,沉重的心情會一直持續到生產後,婆婆看到生的是女兒,抱在手中,可能會說:「寶寶長得很可愛,如果有一個弟弟,生得跟姊姊一樣可愛,不知道有多好?」讓很多媽咪隨之爆氣;此時許正典醫師則提點,媳婦此時最佳回應方式是「不回應」,因現在回應什麼都動輒得咎,回應了就是不討好, 譬如回應「下一胎更努力」,婆婆可能再回:「但是妳這體質,再怎樣可能也是……」婆婆可能會一直找其他理由,讓媳婦心情更不好。
當公婆有以上重男輕女的作為時,許正典醫師建議媳婦們「充耳不聞」,請老公去處理就好,老公可視自己爸媽的情況見招拆招。接著,再用「轉移注意力」的方法,三不五時跟公婆洗腦,兩個女兒都很可愛也表現很好,讓長輩注意到,女兒不但貼心更是優秀,不一定要生男生才是最好。
有時長輩觀念堅不可摧,老婆受到公婆催生男壓力大,有些豬隊友可能會說出「他們的話聽聽就好」、「不要理他們就好了」等話語,許正典醫師表示,這樣做有可能會惹火老婆,老公可嘗試問老婆的意見:「妳希望我如何跟媽媽講?」大部分老婆其實希望老公不要講,只要聆聽、聽她抱怨,把婆婆給她的壓力轉嫁給出去就好,但老公千萬不要再把這些話語倒回去給婆婆,以免破壞婆媳的感情。
當老婆對婆婆有批評時,老公一定要和老婆站在同一陣線,但不要針對婆婆這個人,而是針對當下這句話或事件,例如可以這樣跟老婆說:「媽媽講這句話真的不太好,我想她可能有她的情緒,不要跟她太在意。」讓老婆知道你和她同一陣線,並在這個事件上給予她安慰。許正典醫師強調,老公的角色是要去「化解」,而不是「否決」,老公要主動接下面對婆婆的任務,「因為這是你的媽媽,兒子對媽媽講與媳婦對婆婆講,立場和接受度都不同,並要說這是『我的決定』,與老婆沒關係。」媳婦在婆婆面前不要多作回應,頂多說:「媽媽我知道了」、「謝謝媽媽」即可。
長輩過度重男輕女,對孩子影響很大。如果只生一個男孩,他可能會因過度受寵,變成家裡的小霸王,不太遵守規範,他在予取予求之下,任何事都要人包容、接受他,可能產生「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想法,認為反正有長輩撐腰,便可任性、無法無天,男孩會變得同理心不足、對人不尊重。這時再生一個孩子,可能可平衡一下這個狀況,但若沒有生第二胎的打算,便要跟長輩溝通,如果不希望孩子長大成為霸凌者或被霸凌者。
女孩長期處在性別歧視或對她成就表現忽略的環境,會感到自己不受重視、沒有成就感,認為不管怎樣做長輩都不會肯定她,可能會沒有自信心,嚴重的話會討厭自己的性別。許正典醫師提醒爸媽,應尊重適性發展,千萬別一開始就把性別這頂大帽子扣到孩子身上。
許正典醫師提及,有些長輩非常想要一個男孫,會把女孩當成男孩來養,這是「扭曲的投射」,這種扭曲的性別印象,只准孫女跟男孩一起玩,爸媽若發現長輩有這種作法,要趕快糾正,並提醒長輩,這樣做會造成孫女容易有過動和衝動言行,且造成管教不易、無法兼顧學業,應順應女性特質的自然發展。
許正典醫師指出,爸媽應教導孩子,不管身為男性或女性,都要感到喜悅與高興,並強化身為男性或女性的優勢;另一方面,非性別優勢如孝順、貼心、做家事等也要被強化,這些不分男女性的優勢更要受鼓勵和肯定。
當爸媽給予性別上正確的觀念,孩子較有同理心,不易有霸凌與被霸凌的問題,長大後也容易將心比心、高EQ,情緒調適與人際互動都會較好,將來組成家庭時更能稱職扮演家中角色,親子關係也會較和諧。
性別的尊重就是培養同理心的第一步,孩子若從小被「重男輕女」的情緒勒索挾持,長大成人後也會用同樣的情緒去情感勒索要求別人。
開啟平等的性別教育,就從我們這一代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