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歲的寶寶只說一次根本不會聽,每一件事都得一再重复。与其说孩子是热衷玩游戏、无法停下来,不如说是想让父母困扰,以引起注意。因为当妈妈说:“吃饭了!”孩子若是 立刻答應,和媽媽的對話就結束了。 但如果不照着做,妈妈就会一再和自己说话。所以当孩子闹彆扭或唱反調時,是一種能使對話次數增加的“引起注意技巧”。這個年齡的孩子,覺得引起媽媽注意,是一件“開心”的事。若是乖乖照着媽媽的話去做,她就會去做其他事情,孩子的開心就結束了。
了解这一点之后,妈妈应该采取什么行动比较好呢?这个问题就等于“如何让孩子只需说一次就会听话”。因为过去孩子累积的经验是“只要反抗,妈妈陪伴的时间就会增长”,因此往后要让孩子增加的经验便是“即便反抗妈妈,对话次数也不会增加”。
妈妈喊:“吃饭了!”
孩子:“我正在玩!”
妈妈:“吃完饭再玩吧!”、“还没玩完吗?”
千万别像这样被孩子牵着鼻子走,而是让对话一次终结:“妈妈要吃饭了哦!开动!”然后就不要再理会孩子,直接开始用餐。有些孩子看到妈妈一个人开始吃饭时,会觉得“啊!好讨厌”,然后可能就会慌张跑过来饭桌。只要重复这样的经验,让孩子明白反抗也不会增加与妈妈的对话,孩子就会试着改用其他方式,来增加与妈妈的互动。如此便能降低他希望借着妈妈的唠叨、反复催促,以增加对话的几率。
当孩子不情愿地靠近餐桌时,要立刻夸奖他:“妈妈一叫,你就立刻过来了呢!”、“你好棒!”或是对孩子说:“吃完饭后再玩吧!” “今天要读哪一本故事书呢?吃完饭和妈妈一起到书柜找找看好吗?”这么一来,孩子就能增加和妈妈愉快交谈的经验。
诀窍是不能对孩子开门见山地说:“只要乖乖听妈妈的话,妈妈就会一直陪你聊天。”很多妈妈忍不住会对孩子这么说。但是这种做法,孩子可能反而会说:“我无所谓。”于是,妈妈就会追问:
“为什么?你这么不喜欢听妈妈说话吗?”
“因为这样很烦嘛!”
“为什么?……”
像这样,还是在不知不觉中让孩子牵着走了。父母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简短传达必要的事情,孩子如果确实回应就会有好处(愉快的交谈)。如果没有立刻回应,孩子就得不到好处(没有愉快的交谈)。要知道,不断说教及冗长的对话,绝对不可能达到教育效果。
同样想想看,孩子早上换衣服为什么很花时间呢?他明明就可以自己换好衣服,却总是要妈妈三催四请:“快点换衣服!”
“好啦!”
“换好了没?”
“还~没~”
像这样一再拖拖拉拉,换衣服要花好几分钟。“哎呀~你看!已经来不及了!”最后还是得由妈妈帮忙。
这也很可能是因为孩子想缠着妈妈,所以明明会做的事却故意拖拖拉拉,或是他觉得“换衣服很麻烦”、“房间太冷,不想脱衣服”等。父母要避免在这些状况被孩子诱导,就必须制造“快点换好衣服,就会有好事发生”的条件。例如:“7点45分以前换好衣服的话,早餐多一颗苹果”,提示孩子早点换好会有小小的奖赏。或是加入游戏的感觉:
“和爸爸比赛,看谁先坐到餐桌前?”
“能在一首卡通歌播完前换好衣服吗?”
让孩子持续体会“早点换好衣服,就会有开心的事”,这样即使是他原本觉得麻烦或讨厌换衣服,也能养成自己做的好习惯。
以吃饭的例子来说,即使听到妈妈说:“妈妈要吃了!我先开动了!”有些孩子仍然会试探妈妈:“人家还想要再玩嘛!”想拉长玩耍时间或是增加和妈妈的对话。 这时候,妈妈再次提醒:“没办法一起说‘开动了’ ,就吃不到布丁哦!”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布丁原本是孩子非常期待的饭后甜点,如果孩子因此吃不到布丁,就会了解“一定要听妈妈的话才行”。妈妈此时的说话方式可以温柔又带点幽默,但是“已经告诉过你了,如果不来吃饭就吃不到布丁”,坚定执行说过的话是很重要的关键。
不过,很多妈妈会对这个做法感到迟疑:“会不会使他变成一个不威胁利诱就做不到的孩子呢?”的确,不威胁利诱就不行动的孩子当然不好。但是,布丁的例子中并没有威胁孩子。认为是威胁的妈妈,通常都有顺着孩子、被孩子牵着鼻子走的倾向。媽媽維克照顧孩子與家庭, 每天總是有許多事要做,忙得分身乏术。要是孩子心情好就罢了,但是孩子也可能突然心情不好,莫名其妙地黏人、自己可以完成的事却不愿意做等等,让妈妈十分困扰。
妈妈从早忙到晚,要做饭、打扫、洗衣、购物,有些妈妈甚至是职业妇女,下班后还要带孩子,几乎没有放松的时刻。因此妈妈们只顾处理眼前的事也无可厚非,自然不可能想到自己正被孩子牵着鼻子走。但如果没注意到这种状况,总是顺着孩子的意思,就跟摇摆不定的水母一样。
父母若是“希望孩子听话”、“希望孩子遵守严禁的事情”、“不需要一一指示也能自动自发”,那就必须恪守父母“教育的态度”。不只观察孩子的行为,也要留意爸妈自身的应对方式!了解这项行为的结果,会对孩子带来什么好处,就能改变他的行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父母也要改变自己过去的行为。在孩子拖延不想做某件事的时候,不让他得到“开心的结果”;而在孩子尽了自己的本分后,立即给他“开心的结果”,这样才能使孩子养成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