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基督教醫院精神科主任賴建翰表示,並非所有產後情緒問題都稱作產後憂鬱,有時可能只是暫時性的產後情緒低落,但假設持續惡化,也可能產生自殺或傷害嬰孩念頭,甚至引發產後精神病。
第1類:產後情緒低落(Postpartum Blues)
受到產後女性荷爾蒙急劇變化,加上新手媽咪未能適應照顧新生BABY,約有5到8成的媽咪會在產後3到4天內陸續出現煩躁、焦慮、疲憊、想哭等情緒波動,一點小事就有可能觸動淚腺大爆發。多數產後情緒低落的媽咪在經由家人的持續關心與協助之下,隨著越來越適應新手媽咪生活節奏,警報可在數日至2、3週內自動解除,反之,若徵兆持續甚至惡化,就可能是產後抑鬱症的先兆。
第2類:產後抑鬱症(Postpartum Depression)
賴建翰主任指出,約有1至2成媽咪會在產後數星期到數個月間出現產後抑鬱症狀,有研究指出,好發期為產後2至6個月,最高機率出現在產後3個月以內,依嚴重程度差別恐持續3~6個月,少數人會持續1年。此類患者在臨床上多有嚴重失眠、疲憊、覺得事情永遠做不好、焦慮、暴躁、內疚、食慾不振、反應遲鈍、失去興趣等狀況,嚴重者甚至有自殺或傷害嬰孩的念頭產生,需及早診斷並接受適當治療。
第3類:產後精神病(Postpartum Psychosis)
「產後憂鬱症最怕誘發產後精神病,出現妄想、幻覺,這種情況最容易導致悲劇發生,所以一有跡象就必須立刻防堵!」賴建翰主任表示,產後精神病的發病率低,平均只有千分之一機率,卻是病情卻最為嚴重的一類,包括前一胎曾有產後精神病、躁鬱症病史或家族史、有孕期併發症的產婦,都是高危險因子。此類患者通常在產後2、3星期就會出現精神分裂狀況,包括看到或聽到不存在的事物、想法脫離現實,導致思想混亂或行為怪異,可能連續多日不睡覺依舊情緒高漲暴躁,但隨後又跌進抑鬱深谷無法自拔,有些媽咪甚至會幻想哭鬧不休的小寶貝是魔鬼轉世,嚴重時恐帶著嬰兒同歸於盡,就醫治療變得刻不容緩。
形成原因複雜 5因素交互作用
導致產後憂鬱的原因與交互作用關係複雜,大致可分為生理、心理、家庭、生育和嬰兒5個因素。在生理方面,產後媽咪的體內荷爾蒙會產生急劇變化,包括雌激素、黃體素與甲狀腺素都會影響情緒波動,賴建翰主任指出,部分女性會有經前症候群,其由來也是和荷爾蒙、血清素變化有關。
心理方面,多數新手媽咪因無育兒經驗,面對新生兒常顯得不知所措,有些人會因過度專注照顧嬰兒,像是捨不得寶寶夜裡哭泣,反而犧牲自己的睡眠抱整晚,導致身心疲憊不堪;部分媽咪不適應母親角色轉變,擔憂身材走樣,加上獨自在家照顧寶寶,導致社交圈變得狹窄、生活枯燥乏味,若另一半無法提供適時心理支持等,就容易出現憂鬱情形。
嚴重程度分級 輕中重度憂鬱症
賴建翰主任指出,依據各精神醫學會公告的治療建議,輕度憂鬱患者若在生活及工作能力大致完好,通常會建議先透過自主健康管理來改善症狀,實際作法包括重新調整生活步調、規律運動,做一些讓自己能感到開心或掌控感的活動,加上親友家人的情感支持,必要時搭配心理諮商治療。
反觀,若患者已出現自殺念頭或計畫,或是受疾病困擾時間過長,導致生活節奏大亂出現嚴重遲滯症狀,則建議優先施以藥物治療,「吃藥在1、2週內就能先控制病情,是最快速幫助病患回到常軌的治療方式之一,持續治療3~6個月病況可獲得改善,且新型抗憂鬱劑可有效減少副作用產生,患者可向醫師諮詢,沒必要過度排斥。
勇於向外求援 勿抗拒藥物治療
在一般情況下,約有3~4成的產後憂鬱患者可透過調適生活或心理治療獲得改善,其餘則須透過藥物治療,尤其急性期患者更是首重藥物治療,另可合併心理治療,包括透過心理諮商做認知行為治療、或支持性心理治療,強化預防憂鬱症再發。
產後媽咪每天可撥出一小段時間留給自己,安排有興趣或有助放鬆的活動,包括和朋友聊天、聽音樂等,每天進行30分鐘有氧運動,可增加腦部血清素,照顧寶寶之餘,也別忘了愛自己,慢慢恢復原有生活習慣,找回以往感興趣的事物。
親友間的支持也很重要,夫妻關係和諧、公婆避免再給壓力,也都能有助產後憂鬱症的恢復。在飲食上,建議可多攝取Omega-3脂肪酸,包括深海魚油與香蕉等食物會提高血清素,也有一說指吃糖果或巧克力可改善情緒低落,但需注意適量攝取。賴建翰主任表示,產後憂鬱症不會直接遺傳給下一代,但若產婦的直系家族中有憂鬱症或其他精神病,則罹患機率相對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