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病因

賴宗炫主任表示,健康女性族群中,約有15%的女性,可能患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然而在患有不孕症的女性族群中,因PCOS造成不孕的比例則更多,約佔20%~30%。所謂的「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是由1935年一位美國學者最早發現的; 當時稱為「多囊性卵巢病」(polycystic ovary disease,PCOD),後來也有人稱之為雄性素過高症候群,當時的名稱並沒有統一,直到最近才統一該名稱為「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COS)。

造成多囊性卵巢病的原因可能包含:

(1)具有多基因的遺傳特性,然而目前還沒找出遺傳自哪些特定基因。

(2)家族直系血親遺傳及個人體質影響。

(3)糖尿病體質直系血親遺傳機率高;且部份慢性病族群,有時因長期洗腎故,使卵巢較易發展為PCOS。

(4)肥胖婦女、青春期少女初經來潮極度不規則者。

(5)環境荷爾蒙污染因素有關,如:飲食受雙酚A、塑化劑、不良油品等生殖毒素污染、空氣污染。

(6)曾患有子宮肌腺症、內膜異位症者。

(7)種族因素有關,如:非裔美籍以及東方女性的發病率亦多於西方女性。

PCOS如何影響懷孕?

由於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患者,常有月經不規則的明顯表現,因此,這類型患者的排卵期極不規則,而這種情形又被稱為「慢性不排卵」或「慢性不規則排卵」的型態。因為不易掌握自己的排卵期,加上所排出的卵子,成熟度較差,因此卵子通常也較不易受精成功,乃至胚胎也不易分裂完整。

另外,有一些報告顯示,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患者,即使早期懷孕6~8週時,發生早期流產的比例較高,甚至影響懷孕晚期較易早產。那麼患者該如何改善,才能順利懷孕呢?賴宗炫主任說,事實上PCOS的確切病因,至今仍在研究,尚未被徹底了解。尤其2003年以前,就連PCOS的診斷標準,全球都還未形成統一。直至2003年,鹿特丹專家會議後達成共識,才有統一診斷的標準,亦即:

(1)臨床症狀有月經週期不規則的問題,如:寡經症、月經週期忽長忽短或極度混亂。

(2)超音波檢視卵巢有多囊的特徵,亦即排卵過後,多餘濾泡並未自行萎縮。

(3)抽血檢查,雄性素有升高的情形。假使臨床觀察兼有多毛、肥胖的特徵。

則以上三項情形,符合其中兩項,即可確診為PCOS患者。

積極受孕,可適度抑制病情

確診罹患PCOS的患者,該如何改善病情以順利懷孕呢?

賴宗炫主任表示,目前並沒有根治PCOS的解決辦法,因為這是一種體質性的疾病,要根治不易,只能說盡可能去控制不發病。由於這一類的患者,容易引起身體代謝率變慢,且容易有肥胖問題,所以較適當的作法是積極控制體重,減少肥胖的可能。

因為女性越胖則越不易規則排卵,因為體脂肪太多,對排卵藥物亦具抗性,即便非常努力打針吃藥,一樣會有不易受孕的情形。因此,務必養成固定每週2~3次的運動習慣,則可增加身體細胞的代謝率,使體重不至於增加過多。此外,飲食方面宜清淡多蔬果,減少濃油醬醋與重口味調味,選用新鮮食材,避免過度烹調,盡量吃食物的原味,如此搭配運動就很理想。

賴宗炫主任更叮嚀,在懷孕以前,女性應積極調整生活型態,包含:睡眠充足、避免熬夜、控制體重、減少肥胖、積極運動、自然飲食。避免攝食高熱量、高糖份、高油脂等烘培或油炸食物,以改善代謝率緩慢,避免多餘熱量囤積體內。由於脂肪囤積越多,越不易排卵。而熬夜晚睡,則容易誘發泌乳激素上升,變成火上加油以致月經不來。日常三餐飲食切勿暴食或過量,謹慎忌口,才不會誘發代謝疾病,使PCOS更加惡性循環。

因為PCOS有慢性不排卵的問題,如果採取消極等待自然受孕則實為不易。臨床上PCOS多集中於30歲後發病,因此使女性排卵次數大為減少,相對也降低受孕機率,所以建議患者可採取人工生殖治療更積極,最理想則是應在35歲前生完第一胎,產後1-2年再懷第二胎,更可達抑制PCOS發病的作用。

賴宗炫主任表示,由於女性懷孕時,胎盤能釋放大量有益卵巢運作的女性荷爾蒙,因此使得PCOS的女性患者,在產後1~3年,月經能變得較為規則,其餘症狀也大幅改善,故臨床發現,懷孕能稍微改善PC OS症狀,成為最自然的治療方式。因此,PCOS患者不妨利用產後1~3年積極受孕,藉此抑制病情改善症狀。

目前雖無研究證實懷孕本身,能否達到抑制PCOS的作用,但臨床觀察確實發現,懷孕有抑制的現象。因此賴宗炫主任也呼籲,如果結婚滿一年以上,無法自然受孕,不妨主動尋求不孕症專科醫師檢查,找出是否受PCOS影響導致不孕,並且不排斥以人工生殖或試管嬰兒等療程,積極把握「成功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