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個月
剛出生的新生兒具備從媽媽體內帶來的強大免疫力,基本上不容易生病。此時生病多半是從產道出來的過程中受到細菌感染,常見細菌包括乙型鏈球菌、大腸桿菌、李斯特菌、腸球菌和巨細胞病毒;一出生就發燒的寶寶還必須排除感染皰疹病毒的可能。
1~3個月
前面說到新生兒體內具有母親給予的抗體,這個抗體會一直持續到6個月以後才會消失,加上母乳中免疫球蛋白A的保護,寶寶基本上都會有不錯的抵抗力。不過即便如此,由於寶寶此時的免疫系統尚未成熟,還是會有一些病毒會侵入體內,常見的有呼吸道融合病毒、流感病毒和腸病毒等;寶寶也可能因為細菌感染而泌尿道發炎(如先天結構出問題,比方尿路迴流,感染機率就會增加)

3個月~3歲
3個月~3歲的孩子生病仍以病毒為主,其中又以呼吸道融合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以及腺病毒等呼吸道病毒為大宗。江明儒醫師指出,上呼吸道嚴重感染的孩子以感染肺炎鏈球菌、嗜血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最常見。前二者皆有疫苗,若在1歲前施打,肺炎鏈球菌須在2個月、4個月、1歲各打一劑,嗜血桿菌則須在2個月、4個月、6個月各打一劑,預防感染最保險的方法就是確實接種疫苗。而這個階段也要小心孩子感染輪狀病毒、諾羅病毒等病毒型腸胃炎,還有沙門氏菌引發的細菌性腸炎。

頻繁接觸病原體 生病主要元凶
一般來說,寶寶在6個月以後就會脫離母親抗體保護,在一次次病毒感染中建立「免疫記憶性」。免疫記憶性在1歲後會加速成長,此時免疫細胞的記憶力增強、記憶速度更快,無論是動員時間或對疫苗、細菌的感受度都會大幅提高,使免疫力趨於成熟;以肺炎鏈球菌為例,在1歲前接種須施打3次,1歲後接種則只需要施打2次。寶寶在經過1歲這個重要的分水嶺後,免疫力就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愈來愈強,生病次數自然也會愈來愈少。也許有人會問:「我家寶寶已經超過1歲,為什麼還是生病生個不停?」針對這個問題,江明儒醫師說,嬰幼兒因為接觸病原體的實戰經驗不多,每遇到一個新病毒就會出現諸如發燒、咳嗽、咳痰、流鼻水等症狀,這是免疫系統碰到病菌的正常反應,第一次接觸的病毒通常症狀都會比較嚴重,那是因為免疫細胞需要時間來辨識;當第2次接觸相同病毒,免疫抗體就會在記憶庫調出資料,迅速動員白血球、淋巴球等免疫細胞出發作戰,這個動員時間大概只需要1、2天。他表示,孩子常生病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頻繁接觸病原體,愈常在公開場合趴趴走,感染不同新病毒的機率也就愈高,而每接
觸一個新病毒就會引發「生病」的免疫反應,這也是為什麼孩子會常常生病的原因。

反覆感冒…因為病毒會突變
然而,雖然寶寶頻繁接觸新病毒容易生病,但若重複生同一種病,譬如反覆感冒又該如何解釋?江明儒醫師解釋,這是因為病毒會突變,這些變種的新型病毒會再一次引發免疫反應產生新抗體。病毒突變程度有大有小,如果是變化較小的小突變,由於免疫細胞先前已接觸過類似病毒,在對付這些「似曾相識但又不完全一樣」的病毒時可以較快產生抗體,這也是為什麼平平是感染流感病毒,有些孩子需要5天才能痊癒,有孩子2天就能下床活蹦亂跳。

先天免疫力不佳的10大徵兆
除了頻繁接觸病原體,寶寶確實有可能因為免疫力不佳而反覆生病,只是比例不高;以台灣來看,大概只有10萬分之2.17的孩子屬於真正「先天性免疫力差」的類型。如何辨別寶寶是否免疫力不佳呢?江明儒醫師表示,一般可以從10種徵兆來判斷:

1. 一年內罹患中耳炎的次數達4次以上。
2. 一年內罹患鼻竇炎的次數達2次以上。
3. 使用抗生素治療感染疾病,持續2個月以上仍無法改善病情。
4. 一年內罹患肺炎的次數達2次以上。
5. 生長發育遲緩。
6. 器官或皮膚深層出現反覆潰瘍、膿瘍。
7. 皮膚反覆感染黴菌、反覆出現鵝口瘡。
8. 每次感染使用口服抗生素治療都無法痊癒,必須在靜脈注射抗生素。
9. 出現2次以上的嚴重感染(如菌血症)。
10. 有免疫缺陷的家族史(直系親屬機率最高)。

過敏體質 痊癒速度比較慢
過敏體質的孩子往往會被認為身體較虛弱,也比較容易感染病毒,但實際上過敏寶寶的生病機率並不會比較高,倒是生病時間會比一般孩子長。以過敏性鼻炎的孩子為例,罹患過敏性鼻炎的寶寶由於鼻腔較腫脹,細菌很容易「卡」在裡面動彈不得,而細菌滯留鼻腔的結果就是得到併發症或感染其他細菌的機率大增;至於氣喘的孩子則是氣管比
較敏感,無法順利咳痰,相對會拉長生病時間。這些孩子因為生病不容易痊癒,往往會讓家長產生「寶寶一天到晚都在生病」的錯覺。

家有學齡期大寶 做好隔離措施
如果家中有其他學齡期的孩子,寶寶有可能從這些較大的孩子身上間接感染他們從外面帶回來的病毒;進入托嬰中心的孩子更不用說,接觸新病毒的機會更高。在避無可避的情況下,如何才能防止孩子一直生病呢?江明儒醫師說,其實做好隔離措施與落實衛生要求就能有效減少寶寶生病的次數。在家裡不妨讓學齡期的哥哥姐姐與年紀較小的弟弟妹妹分房睡,將他們的餐具、衣物、寢具及衛生用品分開,並要求孩子一從學校回家就要洗手洗臉、換掉全身衣物,感冒或外出時戴口罩。當季節進入疾病高峰期(夏、冬),避免帶孩子出入公共場所或人多的地方,帶1歲以下寶寶外出最好在推車上加裝透明防護罩,較大的孩子外出則須戴上兒童型口罩。協助寶寶用餐前先幫孩子洗手再為自己洗手。最重要的是定期帶孩子施打疫苗,讓孩子均衡飲食、多攝取當季蔬菜水果,這些作法都可以降低寶寶的生病機率。

吃出強健免疫力?

坊間許多健康食品都主打「吃了抵抗力會變好」,這些保健食物真的可以增強寶寶的免疫力嗎?江明儒醫師搖搖頭說,維他命C、中藥補品或一般常見的保健食品只是「營養補充劑」,這些東西可以幫助營養不良的孩子補充能量、促使身體從疾病中儘快復元,但無法提升免疫力。他表示,免疫力強弱與否主要看免疫細胞找到抗體的速度,通常免疫系統會建立一套尋找抗體的模式,這個免疫模式運作的速度在不同人身上有些微差異,以目前的研究來看,尚無法透過外力推進,所以最好不要太過迷信這些增強免疫力的產品。人在面對疾病時所產生的反應實際上和體質有關,有些人比較強壯,即便生病也不會有太大感覺;有些人則是比較虛弱,一生病就會出現許多症狀。無論如何,身體都無法透過「吃健康食品」而強化免疫力。

另一方面,有人說讓寶寶施打免疫血清蛋白就可以大大降低感冒機率,其實是錯誤且危險的觀念。免疫血清蛋白是萃取並集合一群人的抗體做成的血液製劑,雖然在打入體內的一瞬間會讓人像吃了大補丸,但它因為不是人體主動製造的抗體,免疫細胞並不會「記住」病菌,並非終身有效,大概幾個月後就會因為凋亡而消失。而且血液製劑和輸血一樣有過敏、感染的風險,寶寶一下子接收這麼多血液抗體有可能引發無菌型腦膜炎、溶血甚至腎衰竭等副作用,影響不可謂不大。加上免疫血清蛋白並不是萬能,如果感染的病毒類型不在蒐集的免疫血清蛋白中,一樣會生病。所以平常不能輕易使用此藥物,要符合5點免疫球蛋白適應症才能使用:

1. 川崎症。
2. 腸病毒重症。
3. 先天免疫不全。
4. 先天或後天(如愛滋病)免疫球蛋白低下症合併感染。
5. 罹患類過敏性紫斑症而嚴重出血、血小板低於2萬,且傳統治療失敗,需要緊急開刀者。

生病非壞事 提早打造免疫防火牆
平常人都把「生病」視作妖魔鬼怪,但對於3歲以下的寶寶而言,生病並不全然是壞事。怎麼說呢?江明儒醫師分析,常生病的寶寶可以提早獲得各種病毒的抗體、打造「免疫防火牆」,如此一來長大後生病的機率就會降低。且研究顯示,提早接觸各種病毒的孩子,未來罹患氣喘、過敏性鼻炎等過敏性疾病的機率也會大大減少,所以寶寶生病反倒是鍛鍊免疫力的一個好機會。他強調,被放在托嬰中心或去上幼兒園的孩子剛開始都會頻繁生病,第一年感冒次數平均大概在10次以上,每次感冒多半會延續1個禮拜,孩子有可能感冒一週然後痊癒,休息2、3個禮拜又再度生病,這是正常現象,爸媽毋須過度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