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復健科臨床心理師廖羚雅表示,寶寶開始對陌生人產生焦慮、警戒、不安等情緒反應,在學理上又稱作「陌生人焦慮」,發生年齡與階段因人而異,平均約在7到8個月開始,持續時間不一,通常最慢會在2歲前結束,不見得每個寶寶都會經歷此過程。

從生理發展機制來看,新生兒因視覺距離較窄短,上下不超過15度,左右不超過30度,直到1歲以後才慢慢接近成人視野寬度,對顏色和立體感則要到7、8個月以後才會趨於成熟,換言之,此時寶寶才能看清楚主要照顧者的臉孔、表情與動作,開始透過結合主要照顧者的聲音與面容來認得人。廖羚雅心理師指出,當孩子發展出認得主要照顧者,且較喜歡或依賴主要照顧者勝過陌生他人時,就可能會對陌生人的出現、親近或親暱感到陌生,進而衍生困惑或不舒服感。

正處於陌生人焦慮階段的孩子,表現出的害怕行為反應最常見的是大哭,有些孩子會持續注視著陌生人,呈現安靜愣住狀態,或直接轉頭躲進照顧者懷裡等,廖羚雅心理師提醒:「不見得只有大哭才代表害怕陌生人,每個孩子表現出的情緒強度、持續時間長度都不同,爸媽應仔細觀察。」

面對這階段寶寶時,爸媽要保持耐心,接受寶寶在探索階段的發展表現,有些寶寶可能會非常喜歡且依附主要照顧者,可多給寶寶多一點時間,讓他有機會和陌生人熟悉和建立關係。舉例來說,1歲寶寶對人的臉孔,已能產出好惡、美醜等反應,有些寶寶看到漂亮姊姊會眉開眼笑,看到滿臉皺紋的老太太往往嚇得嚎啕大哭,媽咪可在適度情況下增加寶寶的視覺刺激,讓寶寶接觸男、女、老、少等親戚,慢慢學會和不同人打交道。

其次,在和陌生人建立熟悉關係過程中,爸媽要盡可能尊重寶寶的感覺,廖羚雅心理師表示:「寶寶感到害怕和緊張都是真實的情緒,不要忽視或責備,要同理、和陪伴寶寶。」面對親友來訪,可事先告知寶寶正處於怕生階段,提醒親友可先遠遠打招呼,再慢慢靠近與熱絡,不要一下子太過熱情,減低寶寶的緊張感。

怕生寶寶該如何教養,才能避免徒增孩子壓力,或讓滿腔熱血的親友碰得一鼻子灰?廖羚雅心理師建議,爸媽可事先向拜訪親友解釋,寶寶很有可能會拒絕他們的熱情懷抱,但絕不是故意的,介紹親友時,可抱著或牽著寶寶,讓孩子在安心情況下,先和對方打招呼、初步認識。

爸媽可以先和親友聊天、互動、談笑,讓寶寶感受到家長與對方之間的互動熱切良好,再慢慢帶領孩子與陌生人互動遊戲。父母若有計畫交由親友接手照顧寶寶一段時間,廖羚雅心理師建議:「最好先經過上述暖機過程,甚至提前幾天由家長先帶寶寶與親友相處互動數次,家長可適時退到旁邊看他們互動,之後再試著慢慢抽離,到完全讓親友接手。」透過熟悉者在旁陪伴,循序漸進讓寶寶對協助照顧者產生信任與安全感。

隨著寶寶在視覺、聽覺、記憶力等認知發展愈加成熟,對於人、物品、地點也開始會有熟悉感和依附感受,較害怕陌生人的寶寶若到人多、吵雜或環境複雜的公共場合,雖可增加與陌生人的互動機會,但寶寶的緊張表現機率相對也會提升。「不需要急著馬上讓寶寶適應,多接觸只是促進適應、增加學習機會,包括學習面對緊張,最重要的是讓寶寶知道,過程中都會有熟悉的照顧者在旁陪伴。」廖羚雅心理師建議,爸媽可試著先離開家裡,到安靜親友家中,慢慢介紹不同親友,等寶寶適應後,再逐漸帶寶寶到人稍多的餐廳或商店、公園等地。

分離焦慮可能在孩子上幼兒園時再次出現,廖羚雅心理師強調,不論是陌生人焦慮或分離焦慮,都是寶寶正常的發展表現,爸媽不需太過擔心或過度解讀,若家長若觀察寶寶處在這階段的時間太長、強度過於強烈、嚴重影響到家庭或學習生活,或寶寶本身有氣質上焦慮情緒問題,才需進一步請相關專業人員進行評估或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