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顧名思義就是覆蓋於子宮中的內膜,這層內膜在排卵期會慢慢增厚,14天後若沒受孕,會因荷爾蒙減少而脫落下來變成月經。一旦子宮內膜長到外面,例如到輸卵管、卵巢、腹腔壁,或透過淋巴腺跑到子宮頸、陰道、外陰部,甚至到肺部、腦部等,就是所謂的子宮內膜異位症。

根據1921年美國婦科醫師桑普森(John Albertson Sampson)的說法,月經有時會逆流通過輸卵管,可能是月經太多跑進輸卵管、卵巢,然後沾黏在腹腔內跟子宮後壁,由於內膜細胞是活的,最後變成種植在此處成為種子,當下次月經來潮時,此處也會有內膜引起出血沾黏,再漸漸增生,變得越來越嚴重。

另一種說法是,因為腹膜天生增長得不正常,身體沒有將沾黏的組織吸收乾淨,還有研究指出子宮內膜異位症跟藥物影響有關,在動物實驗中受到戴奧辛汙染的動物,子宮內膜也有異常變化或是增生。子宮內膜的逆流是很常見的,但會變成子宮內膜異位症,是因為特別的環境讓內膜生長出來的緣故,可能是因為骨盆腔發炎、先天上腹膜的異常生長、月經量過多、經期很長、時間不規則,才造成了內膜沾黏。雖然不是每位患者都會越來越嚴重,但大約60%會變嚴重;30%會持平;10%會自行痊癒,或是隨著年齡的增加,月經變少也會慢慢好起來。

症狀與治療方式?
大約有7%的婦女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症,若姊妹、母親有此病症的話,患病的機率大約是一般人的6到9倍,同卵雙胞胎的話,若一人有,則另一個罹患的機率大概是7到8倍,所以從統計上來看,與遺傳有關。臨床上的症狀是月經來潮時會痛,有時甚至連月經沒來也痛,性交時也會疼痛,嚴重時會有腸脹氣和胃痙攣、胃痛,甚至會造成不孕症,若子宮內膜跑到肺部,也可能每次月經來潮時就會吐血。但子宮內膜異位症不能以疼痛感來判斷病情是否嚴重,有些病情輕微卻很疼痛,或是病情嚴重卻沒感覺,甚至從外觀上有時也看不出來,因為內膜已經連結到神經裡面。內診時,發現子宮的方向不好、沾黏、隆起,甚至檢查時就覺得痛,或是有囊腫,例如巧克力囊腫,我們就會懷疑是子宮內膜異位症,巧克力囊腫就是內膜的血液凝結形成囊腫,看起來像巧克力一樣。超音波檢查也能診斷出90%,但是確實的診斷則需用腹腔鏡直接觀察。使用腹腔鏡也可以同時進行治療,立即將患部燒掉,巧克力囊腫的話可以把它整個拿掉。但是若沾黏的區域太廣,不容易取出就只能開刀直接拿出;倘若是非常嚴重的狀況,子宮和卵巢也要一併取出。

另一種方式是荷爾蒙治療,暫停月經,這需要連續治療六至十二個月來改善症狀,但是停藥以後可能症狀又會漸漸出現。有些人有疑慮:「服用荷爾蒙是否會引發乳癌?」但其實有服用荷爾蒙的人和沒使用的人在五年內發生乳癌的機率是一樣的。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症,除了腹腔鏡、一般手術、荷爾蒙,還有一種是避孕器型的藥物,避孕器裡面含有抗黃體素藥物,這個也要放到一年左右再取出。

與不孕症的關係?

這與病症的嚴重程度有關,子宮內膜異位症依症狀嚴重度分為四期,若是第一期的話,患者與正常人相比受孕率是完全一樣的,但嚴重的患者就可能有影響,因為輸卵管跟卵巢的沾黏會造成阻塞,大約有20%嚴重的患者可能會因此導致不孕,它是一個原因,但並不一定會造成不孕,所以子宮內膜異位症不能跟不孕症畫上等號。

孕婦若有子宮內膜異位症,有影響嗎?

一般不會有什麼影響,懷孕就表示輸卵管已經暢通,前三個月子宮內膜可能仍增生得較多;但是到孕期後面六個月,內膜會減少,月經沒來潮也就不會疼痛。自然懷孕後到餵奶這段停經期沒有特別需要注意的項,但有醫學期刊提到嚴重的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尤其是做人工試管嬰兒的孕婦,有較高的機率會出現早產兒和前置胎盤的情形。

需要特別去檢查有無子宮內膜異位症嗎?

其實不需要,患者中有很多是感覺不到症狀的,還能照常懷孕,若有疼痛或造成不孕的話才需要檢查治療,懷疑不孕時,會做子宮和輸卵管攝影查看有沒有被內膜阻塞住,或是有無發炎反應。所以想處理的時候再做治療也可以,因為子宮內膜異位症隨著年齡增長也會慢慢改善。

巧克力囊腫若無特別症狀也可以與它共存,但若是大於4公分,透過腹腔鏡拿掉會比較好,不然會再生,甚至越來越大。做陰部超音波的話,也能檢查出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巧克力囊腫,3公分以下的可以先觀察,不一定需要動手術。

2016年10月的一份報告指出,嚴重的子宮內膜異位症發生心臟病的機率會比正常人還高,年近40歲到50歲的患者比正常人多3倍,50歲以上是1.5倍,這有可能是在治療時服藥停經,就像更年期停經後血管品質變差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