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準媽媽在產檢時,聽到醫生告知胎位不正的問題,心中浮現的第一個念頭常是:“胎位不正?這樣我還能自然產嗎?”的確,因為胎位不正而必須捨棄自然產、採取剖腹產的狀況不在少數。然而,胎位會隨胎兒成長而時常變動,隨著預產期一天天逼近,多數胎兒仍會自動轉成正常胎位,也就是“頭下腳上”的姿勢……
根據醫生的臨床經驗,已經足月的孕婦裡,大約每10位就會有1位有胎位不正的困擾。胎位不正雖不至於影響孕媽媽和胎兒的健康安全,卻會增加分娩的困難度 所謂的“正常胎位”,是指當準媽媽懷孕接近足月(妊娠週數滿3 7週)時,胎兒在準媽媽腹中會自動轉成頭下腳上、頸部曲屈、雙手雙腳環抱在胸前的姿勢,兩條腿會不時隨活動而彎曲或伸直。而當準媽媽懷孕滿30週後,透過超音波進行產檢時,如果發現胎兒呈頭上腳下的姿勢,就會被稱為“胎位不正”。因為嬰兒的頭是身體最大且重要的部位,以胎位不正中的橫位或臀位為例,或許胎兒的手、腳等部位能先通過,可是一旦頭部卡在產道出不來,一來危險性隨之提高,二來緊急剖腹產的幾率也會上升。
懷孕滿30週前,因為胎位變動的幅度很大,或許今天用超音波看見胎兒“頭上腳下”,但隔一天又會自動轉成“頭下腳上”,所以一般不會在30週前提早判定是否胎位不正。但如果滿30週以後胎頭不在下方,醫生也會告知準媽媽目前的胎位狀況,並且建議開始進行胎位矯正的運動。胎位不正並不可怕,最令人擔心的問題莫過於,若隨預產期逼近胎位一直未能轉正,而提早發生宮縮分娩,此時會因為胎位不正的緣故,導致胎兒的手、腳等部位可能會先行被娩出,甚至可能發生“臍帶脫垂”的問題,影響對胎兒的血液和氧氣供給。所以若接近足月胎兒的胎位仍未轉正,醫生會視情形建議改採剖腹生產。
胎位不正的類型
正常來說,胎兒頭能過,身體就過了,尤其胎兒頭部佔身體比例最大,而胎兒頭部又較堅硬,因此,一般胎兒正常是從頭部先出來,因此總括來說,只要頭位向下,均還屬正常胎位。相反地,若生產前,胎兒臀位不正,無論是胎兒的腳、手或臀部先露出,都是胎位不正。產婦在分娩時,可就胎兒的先露部位判定最後是否選擇剖腹產;在胎位不正的類型中,只有“臀位直腿式”有可能透過人工接生來直接自然產,但其他的類型卻有生產上的高度危險,故目前醫生均用“剖腹產”來替胎兒接生。
胎位矯正2方法
膝胸臥式運動
目前“膝胸臥式運動”是矯正胎位不正最常被使用的方法。通常會讓孕媽媽的雙腿呈跪姿,然後身體緩緩向前趴,將前胸和手臂平貼在床上,再把臉靠著小枕頭側向一邊,並且把臀部盡量翹高,如此一來會使子宮的空間傾斜倒置,有機會幫助胎兒轉回正常的胎位。建議每天早中晚各做一次,每次進行約10分鐘即可。但醫生也提醒,其實大約有90%的胎位不正,會隨著接近預產期而自動轉正。如果從30週開始嘗試膝胸臥式運動,但一直到36週胎位不正都未見起色,而滿37週就已達足月的標準,準媽媽也可能隨時進入陣痛生產。所以接近足月時醫生會和準媽媽討論剖腹生產的可能性,選擇以最安全的方式迎接胎兒到來。
胎兒外轉術
一般來說,胎兒外轉術必須等到足月後才能施行。此一方法是在子宮完全放鬆的狀態下,以超音波觀察胎位軸向,接著醫生會用手施力在媽媽的肚皮推轉,順勢將胎兒旋轉成頭下腳上的正常胎位。胎兒外轉術雖不屬於侵入式治療,但也不是正統的醫療行為。醫生表示在施行時,務必要先確認準媽媽本身無子宮肌瘤、前置胎盤等,也要格外留意胎盤或臍帶的位置,以免過度推擠或牽扯到胎盤臍帶,因而造成胎盤早期剝離、臍帶繞頸、臍帶扭轉、引發破水等問題。不過若之前已有生產經驗的經產婦,因為肚皮、子宮和肌肉比較鬆弛,施行外轉術的成功幾率也會比初產婦高。胎兒外轉術因為具有一定風險性,權衡胎兒外轉術與剖腹產的安全度高低,目前較少醫生有施行胎兒外轉術的經驗,一般仍建議採取剖腹生產較為安全。